绋讴的意思、绋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绋讴的解釋挽歌。紼,通“ 綍 ”。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張驎 酒後挽歌甚悽苦”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莊子》曰:‘紼謳所生,必於斥苦。’ 司馬彪 注曰:‘紼,引柩索也。斥,疏緩也。苦,用力也。引紼所以有謳歌者,為人有用力不齊,故促急之也。’”《舊五代史·唐書·丁會》:“ 會 幼放蕩縱橫,不治農産,恆隨哀挽者學紼謳,尤嗜其聲。”
詞語分解绋的解釋 绋 (紼) ú 古代出殡時拉棺材用的大繩:執绋(送殡)。 繩索。 古同“绂”,系印的絲帶。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讴的解釋 讴 (謳) ō 歌唱:讴歌(歌頌,贊美)。 民歌:“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讴。”讴謠。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绋讴"是古代喪葬禮俗中的專用詞彙,由"绋"與"讴"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特指出殡時挽柩者所唱的哀歌,其文化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绋"原指引柩的繩索,《周禮·地官·遂師》鄭玄注雲:"引绋所以挽柩",引申為送葬儀仗的象征物。而"讴"在《說文解字》中訓為"齊歌也",段玉裁注強調其群體性和韻律性特征。二者結合形成送葬挽歌的專稱。
二、禮制功能
作為殡葬儀式的重要環節,《禮記·曲禮》記載"適墓不歌,送喪不由徑"的禮制約束,而绋讴正是這種禮制規範的具體實踐。漢代鄭玄在《三禮注》中特别說明,這種挽歌具有"節勞役"與"抒哀思"的雙重作用。
三、文學流變
《晉書·禮志》載魏晉時期挽歌已發展成獨立文學體裁,陸機《挽歌詩》可見"绋讴"元素向文人創作的轉化。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将"绋讴"與《薤露》《蒿裡》等樂府挽歌并列,印證了其從儀式歌謠到文學題材的演變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绋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讀音:fú ōu
詞義:指挽歌,即送葬時牽引靈柩的人所唱的歌謠。其中“绋”通“綍”(fú),意為牽引靈柩的繩索;“讴”即歌唱。
二、來源與背景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後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張驎酒後挽歌甚悽苦”,劉孝标注引司馬彪的解釋:“绋讴所生,必於斥苦”,說明挽歌的産生與協調送葬者用力節奏有關。
司馬彪進一步注釋:“引绋所以有讴歌者,為人有用力不齊,故促急之也”,即通過歌聲統一拉靈柩者的動作。
三、相關延伸
文化功能:古代挽歌不僅表達哀思,還具有協調勞動節奏的實際作用,類似勞動號子。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生僻古語詞。
四、需注意的易混淆詞
“謡讴”(yáo ōu):指民間歌謠,與喪葬無關;
“甿讴”(méng ōu):指百姓的讴歌,側重民衆贊頌。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确認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迸坼本息匕鬯無驚不學無識財祿朝衆屮實單方蝶衣剟録惡語傷人芳尊菲薇鳳媒風月門庭墳埏乖孩子顧戀華甸黃原夾車箭訣假塟積惡孑傑借飾劫主齎祓跼促蹶踣句管俊拔锴鐵恐後無憑愧辭來潮陵诮流膏六笙詩聾丞籠鳥履險如夷民英排歌枇杷辟喻前回切害情哥清切揉濯折楊屍蹷溏便屯住無拘無縛蟹棚歇斯底裡
ℹ️
月沙工具箱 | 質量與使用原則
我們堅持為全球中文用戶提供準确、可靠的線上工具。
所有工具均遵循我們 “關于我們” 頁面中所述的審核原則進行開發與維護。請注意: 工具結果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