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说一下,克虏伯大炮是怎么来到中国的
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在武器装备上,与西方列强相差太远。要弥补这种差距,最快捷的办法就是直接从西方列强手中购买最新式的武器装备。
于是1866年6月27日清朝派出一个外交使团到达德国,并参观在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 克虏伯公司,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洋务大臣李鸿章就曾对世界多国武器装备进行考察比较,尤其是对德国陆军的武器赞不绝口。
1870年, 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大军用克虏伯大炮打败了狂妄自大的法国人。这更是让李鸿章吃了定心丸,下定决心从德国购买武器。1871年,李鸿章一出手就购买了328门克虏伯大炮,同时还有一批 德国军事教官应邀来到中国,指导淮军操练炮法。1888年,李鸿章又选拔了一批学生到德国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段祺瑞就是其中之一)
士兵没有按顺序装填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卡在炮膛里的根本就不是一颗真正的炮弹,因为“炮弹”前面没有引信,这是其一。其二就是旅游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不可能放一发没有爆炸的炮弹在这里,那个淘气鬼一块石头砸到弹头岂不是天降横祸?哪个部门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实心的铁疙瘩,用来磨合膛线的,士兵没有按顺序装填,从而引发卡膛。
上文都说了,德国专门派来一批军事教官,来教授火炮基础知识,中国也派留学生去学习操作技能,克虏伯大炮操作需要大量的熟练人员,操作流程和要求其实已经是级别比较低端的技术了,确保精确打击的计算才更有难度。还有火炮发射时产生的膛压非常大,前面堵死了根本没有泄压的可能,只能炸膛。这炮管既没有炸膛也没有变形,可见卡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不管是金鸡山的炮还是虎门沙角的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炮弹卡膛的位置都是在炮口,人的手能触碰到的位置,真的是这么巧吗?都在这个地方卡膛吗?
其实这不是炮弹卡膛,这就是后来旅游部门或者文物保护部门,为了不让游客往里面扔东西,或者雨水进入引起腐蚀,故意用像炮弹一样的一块铁噶瘩给焊上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都在同一个位置“卡膛”的现象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