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
(二)鞲、釬与护臂的考证
护臂甲还有两个书面名称“釬”、“鞲”。
“釬”(读如:。han,四声)。东汉著名大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许慎在他著的《說文解字》一书里面解释“釬”字时(注一),说它是保护手臂的铠甲。春秋战国时的名著《管子》一书的戒篇中有这样的记述:齐桓公在仓廪附近射鸟,管仲和隰朋见他,齐桓公非常尊重这两位大臣,见他们到来赶紧放下弓箭,摘掉护臂,(驰弓脱釬)迎上去(注二)。齐桓公“弛弓脫釬”
,说明釬是一件与身体相关的可以穿戴和脱下来的物件,并且是与弓箭一起使用的。在《周禮》一书中,说到缮人管理着天子所用的“弓、弩、矢、箙、矰、弋、抉、拾
”(注三)。这些器具都是与弓箭射猎相关的。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弓、弩、矢之外,箙是竹木制成的放置弓箭的器具。矰和弋是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抉就是韘,古代射箭用的扳指。“拾”,根据汉代大经学家郑众的解释是“韝扞”。(注四)实际上,韝和扞是同一个东西-------护臂。在古代汉语中“扞”就是“捍”。而“捍”又是“釬”的同字异体。所以:拾=扞=捍=釬=韝。清代孫詒讓在他著的《周禮正義》一书中说,拾、遂、韝、捍这四种名称是同一种器具(注五)。中国古代由于地域隔阂,交通阻塞,诸侯割据,导致方言繁杂。同一物品会有许多不同名称。同一名称也会有许多不同的发音。再加上文字的进化演变,导致一物多名,一词多义。上面的“釬”和“韝”。
就属于一物多名。“釬”就是“韝”
韝,(读如:鈎gou一声)韋旁。韋是柔软的皮。《玉篇》一书中对韝字的解释是“臂沓”。《漢語大詞典》解释“韝”字是:“臂套。用皮製成。射箭、架鷹時縛於兩臂束住衣袖以便動作。”
《史記·》張耳陈𨻰餘傳:“趙王袒韝蔽自上食。”徐廣注解说:“韝者,臂
捍也”。可以看出鞲、臂捍、臂沓、臂套,臂甲,护臂都是一个东西。是在射箭时用以保护小臂不受擦伤或者包笼衣袖不妨碍射箭的护具。
唐以后,鞲的含义除了护臂的意思之外,还引申为“套筒”或者“包裹起来后形成的套筒”的含义。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幙,以御风雨。”
张铣
注释说,韦,就是皮子。韝,是衣袖(套袖),……这是少数民族的服饰(注六)。还有少数民族吹火用的皮囊也称“韝”。古代的“韝”除了筒状之外,还有用片状纺织品做成的鞲,长方形,两侧有系带,系带绑在胳膊上,也形成了套筒状。马的鞍具偶尔也被称作韝,因为马鞍下面也有系带,捆在马肚子上,形成套筒状。复旦大学刘钊教授在《說“韝”》一文中,援引了古籍中“鞲”的图形。(图六、图七、图八)
图六
图七
图八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
明劉績《三禮圖》
清乾隆《欽定儀禮義疏》
可以看出,这些纺织品或者皮革做成的韝都是由面、带、组成的。使用时成筒状护住胳膊。1995年10月在新疆民豐縣非常干燥的尼雅遺址出土了一件织锦韝(图九)。这是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一个墓葬。棺葬2人,女左男右。男性一侧有箭、箭筒、弓、弓囊和织锦韝。织锦韝上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考古工作者将其定性为“引弓者護膊之物”。实际上这就是“韝”的实物。
(图九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韝)
回过头再来看我收藏的铜护臂,与上面的纺织品做的韝,结构功能大体相同。只是材料部不同,一个是布系带,一个是铜带。因此这也是一件韝的实物。为辛店文化青铜韝。(图十)
(图十
辛店文化青铜韝)
(未完待续)